首页 >综合 > > 正文

课堂搬进博物馆 有的放矢趣味浓|全球头条

2023-05-17 12:14:38 来源:新疆网原创

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开发馆学研项目课程,让学生在博物馆沉浸式研学。

上图为5月16日,该校五年级学生正在填写研学任务清单。


(资料图片)

下图为5月16日,该校科学教师张小刚为同学们讲解陶器的相关知识。 (全媒体记者刘薇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刘薇)“到博物馆去上课”“赴博物馆研学”……随着“研学热”持续升温,博物馆的触角不断延伸、功能不断完善,从过去“到此一游”的打卡点变成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5月16日,记者随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师生前往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研学之旅。

学生循兴趣“闯关”

当日,该校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语文、信息技术等5门学科的教师身着传统服饰,分别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陶器展的不同展台前“守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去“闯关”。

据介绍,这是市第76小学最新开发的“假如文物会说话——从文化到理想”馆学研项目式课程,即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体中心、文体场馆等文化阵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需求而开发的阅读体验、艺术展演、文化专题、非遗传承等特色文化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不同于单纯的参观活动,老师们结合新课标理念,精选博物馆内的经典内容,深入设计项目式教学目标、课程教案。

“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走进来,沉浸式地与文物对话,最终通过文字、语言描绘出所学、所思、所获,见证历史、启迪智慧。”市第76小学党支部书记杨文慧说。

学生们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板块,边听边记录,还时不时用手机拍摄视频和照片。同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闯关”任务。

教师凭创新“守关”

“大家来对比一下,陶和瓷在硬度、透光度上的区别。”科学教师张小刚正结合眼前的文物,介绍科学知识。

课堂从学校搬到博物馆,不单单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来了3趟博物馆。”张小刚说,博物馆内的文物与历史课的关联更紧密,如何和科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从向学生征集学习任务着手。

陶和瓷在制作上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温度制成的陶和瓷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困惑,张小刚梳理归纳后,又实地请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关于文物的知识,随后在课堂上一一解答。他说,带着任务学习,孩子们更专注了。

美术教师李瑞提前来到博物馆,拍摄了不同文物的照片,印制成学习任务单。学生随机领取后在博物馆里开启“寻宝之旅”,随后找到对应的文物后仔细观察,在卡纸上手绘文物图案。

从教15年的李瑞坦言,这样的项目式课程,对她来说也是个新鲜事。备课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实地采风,这都要求教师用更广阔的视角看问题、上好课。

如何检验学习成果?语文教师雷彤有办法。

学科学习结束后,学生们通过文字、语言交流学习心得。“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陶罐,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串联起历史脉络。有的孩子写小短文,表达对古人的敬佩之情。”雷彤说,回到家后孩子们还会制作研学小视频在班级内播放,这些都是复习知识的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

当日,我市各区县教育局德育负责人、教研中心负责人观摩了这堂课。市教育局学生(思政)科科长王静说,学校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研学资源,扩展课堂教育内涵,希望通过这样鲜活、生动的教育模式,打开文化传播新窗口,做好实践育人大文章。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劳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