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 > 正文

意外走红,甲骨有话说

2023-04-03 20:12:26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一位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的研究生,因发视频“吐槽”专业冷门而意外走红,不少网友在线“催更”求科普。山东博物馆是国内收藏甲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可以通过这些甲骨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统称。商周时期,甲骨主要是作为占卜的材料来使用。因此,甲骨文多被称为“甲骨卜辞”。那么,商人究竟是如何使用甲骨进行占卜的呢?


(资料图)

首先是取材,龟甲取材于花龟和乌龟,以腹甲为主,偶尔使用背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也有少数的羊、鹿、猪、马的肩胛骨。

在占卜之前,商人会对甲骨进行整治修切,使龟甲、兽骨基本平整。随后在甲骨的背面用钻、刀等工具钻出圆钻或枣核形深凿。钻凿完成后,则要进行“灼兆”,即在钻内或钻凿之间施以火灼,使甲骨正面出现用于判断吉凶的裂纹,即“卜兆”。甲骨的占卜在完成灼骨呈兆,并判断吉凶之后,还要把所卜之事契刻(或书写)在甲骨上,才算完成占卜的整个过程。占卜后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卜辞。

这些包罗大商社会万象的甲骨卜辞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形态,也是中华先民们以文字的形式理解和阐释世界的最初尝试。甲骨文,是后世汉字发展的源头活水。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直至今天的汉字,虽书体形式已有不同,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代代相传,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纽带。

在甲骨文研究学者中,有一位非常特殊,他也是第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海外学者。1932年底,明义士受邀到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考古学教授,将收藏的甲骨及其他藏品运到了齐鲁大学,并在齐鲁大学建立了一座古物博物馆。在齐鲁大学执教的数年,他一直潜心研究甲骨文,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著作与论文,如:《甲骨研究》(1933)、《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1935)、《商代的文化和宗教思想》(1936)等。明义士的甲骨收藏、研究,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考古学教学,培养和影响了一批中国考古工作者。从被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折服,到成为国际知名的甲骨学家,明义士推动了中国甲骨文研究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首先发现了甲骨文。自19世纪末,在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距今已经有100余年。而百余年后,继殷墟甲骨文后第一次在殷墟外发现的大辛庄甲骨文,又一次震惊了学术界。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的遗址。2003年,考古人员在大辛庄遗址发现商代有字卜甲4版,这是在安阳殷墟和郑州商城以外第一次发现的商代有字卜甲。

在这一次的发现中,有一版带刻辞的龟腹甲,尤为重要。该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保存了右甲桥、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和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大部分。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两面均较光滑。右甲桥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圆形穿孔。钻、凿、灼具备,钻、凿排列规整。

龟甲上可识别的刻辞共34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专家们对这些甲骨文刻辞进行了释读,并初步得出结论:这是一片完整的商代甲骨文,其卜辞内容主要是用豕牲(猪牲)祭祀四位母辈亲属以求御除疾患与灾祸。

大辛庄甲骨文的发现,在甲骨学史上具有标界意义,对重新审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认识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方地区的关系,以及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劳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